Tuesday, June 3, 2008

2341: 中坤03年建成先進技術, 與年報吻合 (南京大學方面報道)

http://xiaobao.nju.edu.cn/showarticle.php?articleid=9094

相關:
本次大型工程项目的成功完成,为张志炳及其研究中心积聚了不少人气,也大幅提高了该中心的知名度  ——1999年,该中心与另一跨国工程公司瑞士的S公司激烈技术竞争后,获得了原国家计委下达的高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厦门中坤化学有限公司的“1000t/a二氢月桂烯醇生产装置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设计”的合同,标的为359万元,从而打破了该产品生产关键技术一直受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项目中采用了该中心自行研发的6项专利技术,于2001年一次试产成功,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由于该套装置的投产成功,全球第二大香料公司——美国Millenium Chemicals 公司的同类生产装置于转年宣布关闭。2002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工程”专家组的验收。2004年,该企业的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5年,由于企业市场的大幅扩展,张志炳等继续受邀,承担了该公司“3000t/a二氢月桂烯醇生产装置扩容技术改造”的任务,目前该工作已经完成。至此,该公司本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


原文

张志炳和他的分离技术
李钟梅 李玮 点击:583 次
【字号 】【 留言】【 关闭
自然界中的化学物质绝大多数是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因此,化学物质的分离技术就成为了当今世界重要的技术门类之一。作为分离工程专家,张志炳老师在一个春日的下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张志炳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师从著名化学工程专家余国琮院士和国际蒸馏与吸收协会主席K.E.Porter 教授。1994年,张志炳教授完成在英国的研究任务后,来到南京大学工作。不久后,发起成立了南京大学分离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一个从事分离技术研究为主、绿色化工新技术研发为辅的专门的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申请了30余项国家专利,研发的成果荣获包括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奖励。中心的专利技术曾获1999年江苏省十佳优秀专利,2001年日内瓦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和2004年中国国际专利发明展览会金奖等荣誉,成为一个在国内化工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  张志炳教授认为:分离技术是一门应用背景很强的共性技术,它必须在理论上技术上不断创新才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而应用基础研究则是支撑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支点。  张志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吸收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非平衡热力学熵增速率原理用于板式塔分离过程的思路,同时与非平衡级蒸馏模型和传质动力学模型相结合,并将熵增速率大小作为该过程用能高低的判据。从而打通了板式塔分离过程的能耗高低与其设备的具体结构相关联的理论通道。这一理论的建立不仅在此领域首开先河,而且为今后开发新一代节能型的板式分离装备传质元件提供了实际可能。据此,其研究结果被国际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刊物《Ind.& Eng.Chems.Res.》连载发表。十年前,在周密研究了填料型分离塔器内存在严重的壁流效应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规整填料塔的无壁流设计思想和整套计算方法,并获国家专利授权。至今,该技术仍被业内同行视为解决壁流问题最可靠的方法。在全面总结和研究我国化工界公认的权威手册《化学工程手册》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张志炳教授在反复实验研究后,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在相同装备尺寸大小情况下,使生产能力提高15-30%不等。他和中心的研究人员从醋酸-水体系分离过程存在严重的马氏效应(Marangoni effect)出发,找到了该体系在工程上分离效率严重反常的原因,从而为解决类似体系中此项棘手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被化工界国际顶级刊物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志《AICHE.J》等发表。  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积累,为分离工程研究中心的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春天,对张志炳及其分离工程研究中心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季节。当时,中国石化集团仪征化纤分公司化工厂的大型PTA生产装置(原整套装置1992年从美国引进)需要整体扩能30%,而原设计只留有5%的余量。其中的醋酸溶剂分离装置是这次扩能改造的重中之重。该装置的原设计单位――国际王牌分离工程公司美国的G公司,提出1000万元的高额改造费,同时附加条件:鉴于技术难度太高,不能保证改造成功。张志炳带领的课题组得知情况后,毅然加入了该竞标行列。经过反复核算认为,若采用南京大学自行研发的专利技术可以实现业主提出的经济技术指标。美国G公司获悉后,一改国际王牌公司惯常的行事风格,立即低姿态邀请我国上海某高校与其联合投标,同时将技术改造费用不可思议地降至290万元以下,声称低于成本价格势在必得。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我校的竞标团队最终以技术上可靠性强,同时远高于美方的价格而赢得合同。  获得合同则是第一步,由于该项目的技术难度确实很大,具体解决起来不仅需要意志和毅力,更需要在技术上大胆创新。为了不影响工期(现场施工仅有三个星期时间),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张志炳等技术人员日夜工作在工地上,在施工现场水泥地温度高达50℃的烈日下,每天要工作14小时以上。在连续20天的时间里,他们共检查了三万多个零部件的安装质量,测取了五万多个技术参数,采用了7项最新的专利技术,最终如期完成了任务。该项目的完成,不仅为企业年增收1.26亿元,而且在技术上开创了大型PTA工程中醋酸溶剂直接精馏装置130%扩容改造无成功先例的先河。  本次大型工程项目的成功完成,为张志炳及其研究中心积聚了不少人气,也大幅提高了该中心的知名度  ——1999年,该中心与另一跨国工程公司瑞士的S公司激烈技术竞争后,获得了原国家计委下达的高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厦门中坤化学有限公司的“1000t/a二氢月桂烯醇生产装置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设计”的合同,标的为359万元,从而打破了该产品生产关键技术一直受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项目中采用了该中心自行研发的6项专利技术,于2001年一次试产成功,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由于该套装置的投产成功,全球第二大香料公司——美国Millenium Chemicals 公司的同类生产装置于转年宣布关闭。2002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工程”专家组的验收。2004年,该企业的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5年,由于企业市场的大幅扩展,张志炳等继续受邀,承担了该公司“3000t/a二氢月桂烯醇生产装置扩容技术改造”的任务,目前该工作已经完成。至此,该公司本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  ——2001年,该中心又获得了我国天然香料龙头企业广西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项目——1500吨/年芳樟醇生产装置关键技术研发及设计”的合同,合同总额为839万元。该项目共采用专利和专有技术8项,于2003年初一次投产成功,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芳樟醇生产基地。  ——2003年,本中心接受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承担国家经贸委下达的“2816工程”的分离装置完全国产化关键技术研发和设计任务,技术开发费合同148万元。张志炳及其同事经过近10个月的攻关,解决了10多项以前从未碰到过的技术难题,并与2004年1月该装置建成投产。经两年多时间的连续运行表明,该项目为梅兰公司新增年销售收入5.7亿元,新增利税1.7亿元。同时,该公司也一举成为该系列产品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  ——2005年,张志炳再次应邀与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申报江苏省人民政府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并以“12万吨/年超高纯CMS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1000万元基金拨款和500万元贷款贴息支持。目前,该项目的进展良好。届时该项目完成后,江苏梅兰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和产品质量最好的甲烷氯化物生产基地。  至今,作为共性技术的分离工程技术,张志炳及其分离工程研究中心已将其推广应用至石油加工,煤化工,化肥,精细化工,天然物质和生化制药等许多领域,在主持完成的项目中,有国家发展委和国家经贸委等下达的重点项目4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十多项。这些项目已为相关企业累计新增产值20多亿元,利税5亿多元。  长年在第一线高强度的工作与劳累,使张志炳老师的身体严重透支。他的同事,研究生纷纷劝其放慢节奏。但张志炳老师则对记者坦言:当今技术市场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较量,技术研发不进则退。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作为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责任在有限的任职时间内为本单位本领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记者问及张教授将来的愿望时,他说,希望在学校的支持下,将分离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分离技术研究机构。

No comments: